中医药“治未病”:防治冠心病的前沿智慧
冠心病,这个无形的杀手正威胁着无数人群,我国每年有约300万新发心脏病例,心血管病死亡更是高居总死亡原因首位。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,“治未病”作为古中医一大法宝,它的预见性、整体性使其成为防控和医治心血管疾病不可替代的法宝。
未病先防:洞察隐患于无形
中医将冠心病归属为“胸痹”“心痛”范畴,其核心病机在于“本虚标实”。更可贵的则是在疾病尚未成形阶段就能提前识别。
体质辨识:气虚、阳虚、痰湿、血瘀体质者,更易受冠心病侵袭。及早辨识体质,便如为健康点亮预警信号灯。
症状预警:经轻微活动后就会觉得气促胸痛,偶尔出现短发性胸痛,体倦乏力,手指发麻发凉,但从现代医学角度并不能查出明显器质性病变,而中医方面则已提示患者的机体存在气血运行失调症状。
重视养生:中医学素有“药补不如食补”及“动静有常”的认识,避免“肥甘厚味”引起胃脾生湿,调节情志,避免“肝气郁结”有碍气血,保持规律休息有利于调养“心神”,是抵抗冠心病不可缺失的防线。
既病防变:阻截病程于早期
万一确诊冠心病,早期病变或有不适感觉时,中医的态度则是“既病防变”,即“要不慌不忙及时积极主动干预,把病情控制住,避免其发展成为大病(包括冠心病的心肌梗死和心衰等)”。那么应该怎么做呢?
一人一方,整体调理
气虚血瘀型:患者总觉得乏力气短,胸口刺痛,舌下犹有瘀点。此时需以“补气活血”论治,常用黄芪、党参益气,丹参、川芎活血祛瘀,让气血跑起来。
痰浊堵住型:形体偏胖,胸口憋闷,全身有沉重感,舌苔白腻,当采用“化痰+通胸”之法治疗,瓜蒌与半夏化痰,薤白豁胸理气,把“粘痰”清掉。
气滞血瘀型:胸口、肋骨胀痛,一生气或者情绪不好就加重,宜选用“气顺+活血”之法,选取柴胡、枳壳等理气解郁,红花、桃仁等活血化瘀,气顺了血才能通。
寒气凝滞型:遇冷加重,平素自觉手脚冰凉,无法暖热,应用“温阳+通脉”法,使用桂枝、附子温暖心阳,散其寒气,让血管暖和通畅起来。
多管齐下,内外夹击
汤类中药:医生根据病情开方并代煎,或者根据病情开具某些效果确切的经典药,如复方丹参滴丸、速效救心丸等,可起到活血通络益气的作用。
针灸疗法:取手内关、胸膻中穴、背心俞等穴位进行针刺,可以促使心脏气血运行通畅,使心绞痛得到缓解,甚至可协助提高心功能,真可谓一针医百病。
练养生功:太极拳、八段锦等是传统的运动方式,动作舒缓柔和,配合深呼吸,特别适合心脏功能不好的人,坚持练习能明显加强心肺功能,改善心血管整体状况,使人浑身轻松。
瘥后防复:固护成果于长远
冠心病经过治疗症状缓解后,但并不代表万事大吉了。预防旧病复发非常关键,中医“瘥后防复”的观点就是疾愈之后加强体质,防止疾病的复发。
补中益气:本阶段以“固本培元”为重点,把之前亏虚的心气、心阳给补回来(使用人参或黄芪),如果还有心阴不足(不寐、燥渴等)时,还应适当滋补(使用麦冬或五味子等药),这样,机体才能更稳定,增强其免疫能力。
长期保养:根据患者体质以及病后状态制定温和的调理方法。如每天服用适量三七粉(医嘱或注意阅读说明),或用山楂、丹参泡水当茶喝,都可活血化瘀,有益心脏。保持良好生活习惯,养成良好的饮食、睡眠习惯,调节情绪。如果病情改善后则要长期坚持,切勿松懈!这是我们终生维护健康的防线。
在“治未病”思想指导下管理模式,依托其治未病体系,以其整体观、个体化优势,在风险预警、早期干预、延缓进展及预防复发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。它并非对西医药物治疗、修补血管手术治疗的替代,而是对二者相辅相成的补充。西医应对急症解决局部问题,中医长于整体调理与未病防控。两者结合,实现冠心病防在未然、控在早期、愈在长远的健康愿景。在冠心病高发的今天,中医药“治未病”的古老智慧,温柔地提醒我们:在疾病还没张牙舞爪的时候,身体早已发出细微的求救信号;在健康依然触手可及的时候,积极行动就是最好的“护心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