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到高热患者,中医急诊护理有哪些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?

 


 

穴位冷敷法:通过穴位散热
穴位冷敷法是中医利用寒凉刺激穴位,达到清热降温效果的常用方法。中医认为,特定穴位与人体的热平衡调节密切相关,通过冷敷这些穴位,可直接作用于经络,引导体内热毒向外发散。
大椎穴冷敷:大椎穴位于颈后正中线上,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,是督脉与诸阳经的交会穴,被称为“阳脉之海”,具有统领一身阳气的作用。当高热时,阳气过盛,冷敷大椎穴可抑制阳气过亢,快速散热。
操作方法:准备一块干净的毛巾,用冷水浸湿后拧至半干,折叠成合适大小敷于大椎穴上,每5-10分钟更换一次,持续20-30分钟。也可使用冰袋,用毛巾包裹后敷于穴位,每次10-15分钟,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,以防冻伤。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热,尤其对风热感冒、肺热引起的高热效果显著。
曲池穴冷敷:曲池穴属手阳明大肠经,位于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时,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,具有清热解表、疏风通络的功效,是治疗发热的重要穴位。
操作方法: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,置于曲池穴上,每次10-15分钟,左右两侧穴位交替进行。若没有冰袋,可用冷毛巾湿敷,每5分钟更换一次。研究表明,冷敷曲池穴能有效降低体温,同时缓解高热伴随的头痛、咽喉肿痛等症状。
温水擦浴法:调节体表气血
中医认为,体表是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,高热时气血壅滞于体表,通过温水擦浴可疏通体表经络,促进气血流通,使体内热毒随汗液排出体外,从而达到降温目的。与西医不同的是,中医温水擦浴更注重对特定部位的擦拭,以增强清热效果。
擦拭部位及方法
额头、颈部:额头是阳明经循行之处,颈部有大椎、风池等重要穴位。用温水浸湿毛巾后,轻轻擦拭额头及颈部两侧,从额头中部向两侧太阳穴擦拭,再从颈部上端向下擦拭至锁骨处,重复5-8次。
腋窝、肘窝、腹股沟:这些部位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结,是气血汇聚之处。擦拭时力度可稍大,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每次擦拭3-5分钟,注意动作轻柔,避免擦伤皮肤。
四肢:从四肢近端向远端擦拭,如从肩部向手部、从大腿根部向足部擦拭,使气血顺势下行,有助于热毒排出。
操作时,水温以32-34℃为宜,每次擦浴时间控制在20-30分钟,擦浴过程中要注意保暖,避免患者受凉。擦浴后及时为患者更换干净衣物,让其休息片刻,通常半小时后体温可明显下降。
中药擦浴法:借助药力清热
中药擦浴法是在温水擦浴的基础上,加入具有清热凉血、解毒泻火功效的中药,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和水的温热效应,双重发挥降温作用,适用于高热持续不退、热毒较盛的患者。
常用中药配方及用法
薄荷擦浴方:取薄荷30克,加水煎煮15分钟,去渣取汁,待药液温度降至32-34℃时,用于擦浴。薄荷性辛凉,具有疏散风热、清利头目、透疹解毒的功效,能有效缓解高热伴随的头痛、咽喉肿痛等症状。
金银花连翘擦浴方:金银花30克、连翘30克,加水煎煮20分钟,去渣取汁,待温度适宜后进行擦浴。金银花和连翘均为清热解毒的良药,二者配伍使用,可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,适用于热毒炽盛引起的高热。
擦浴方法与温水擦浴相同,重点擦拭大椎、曲池、腋窝、腹股沟等部位,每次擦浴时间为20-30分钟,每日可进行2-3次。使用中药擦浴时,需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有无过敏反应,若出现皮肤瘙痒、红疹等症状,应立即停止使用。
适用人群
外感发热患者:因外感风热、暑热等邪气引起的发热,体温在38 39℃之间,无明显的脏腑虚损表现,如感冒、流感等初期高热患者。
体质较好的青壮年发热患者:这类患者正气充足,能够耐受擦浴等物理刺激,通过物理降温可以较快地缓解发热症状。
禁忌人群
体质虚弱、正气不足者:如老年人、久病体虚者、产后妇女等,他们的身体机能较差。
高热伴有惊厥、抽搐者:在惊厥、抽搐发作期间,不宜进行物理降温操作,以免刺激患者,加重症状。应先采取措施控制惊厥,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适当的降温方法。

首页    护理    遇到高热患者,中医急诊护理有哪些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?
石家庄市中医院 赵茵
浏览量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