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这种血管偷袭者VTE正悄悄盯上你
在医院的急诊室里,一位刚完成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老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、胸痛等症状,经过紧急检查,被确诊为肺栓塞。而导致这一危急情况的“幕后黑手”,正是被称为“血管偷袭者”的静脉血栓栓塞症(VTE)。VTE就像一个潜伏在血管里的隐形杀手,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,尤其是术后患者和长期卧床人群更需提高警惕。
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,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一种疾病,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。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,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流动到肺部,就会引发肺栓塞,严重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。据统计,全球每年因VTE死亡的人数超过艾滋病、乳腺癌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总和,其危害性不容小觑。
那么,哪些人容易被这个“血管偷袭者”盯上呢?首先是术后患者,手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,血液凝固性增加,同时术后卧床休息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,容易形成血栓。其次是长期卧床或久坐人群,如长期卧病在床的老人、长途旅行者等,长时间缺乏活动会使静脉血流受阻,增加血栓形成风险。此外,孕妇、肥胖者、有血栓家族史者以及患有恶性肿瘤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,也都是VTE的高危人群。
VTE在发病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,容易被人们忽视。当深静脉血栓形成时,可能会出现下肢肿胀、疼痛、皮肤温度升高等表现,但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劳累或其他疾病引起的。而肺栓塞发作时,患者会突然出现呼吸困难、胸痛、咯血、晕厥等症状,病情进展迅速,若不及时治疗,死亡率极高。因此,对于高危人群来说,了解VTE的预防知识至关重要。
预防 VTE,首先要增加活动量。对于术后患者,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进行床上活动,如翻身、踝泵运动等,病情允许后及时下床活动,促进下肢血液循环。长期卧床的人群,家属应帮助其进行肢体按摩和被动活动,定期翻身。长途旅行者要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,伸展四肢,避免久坐不动。
除了主动活动,物理预防措施也能发挥作用。对高危患者,医院常会使用梯度压力袜,通过逐级加压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;间歇性气压泵则能模拟肌肉收缩,帮助预防血栓。这些物理方法安全无副作用,尤其适合不适合药物预防的人群。
其次,要注意饮食调理。保持饮食清淡,减少高脂肪、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,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、水果和粗粮,降低血液黏稠度。同时,要适量饮水,避免脱水导致血液浓缩。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,需在营养师指导下调整饮食,既保证营养又降低血栓风险。
另外,药物预防也是重要的手段。对于VTE高危人群,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抗凝药物,如低分子肝素等,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。但药物预防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不可自行用药。
一旦怀疑发生 VTE,应立即就医。目前,临床上诊断VTE的方法主要有超声检查、CT 静脉造影、肺动脉造影等。治疗VTE的主要方法包括抗凝治疗、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。抗凝治疗是基础,通过使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扩大和新血栓形成;溶栓治疗适用于严重的血栓患者,可溶解已形成的血栓;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危急的患者,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取栓。
VTE虽然凶险,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,做好预防工作,就能有效降低其发生风险。对于高危人群来说,要定期进行体检,关注身体变化,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。同时,全社会也应加强对VTE的宣传教育,让更多人了解这个“血管偷袭者”的危害,共同守护血管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