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腹腔镜胆囊手术的围术期护理
胆囊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逐年升高,胆囊结石、胆囊炎等常见问题常导致患者出现腹痛、恶心、消化不良等症状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治疗胆囊疾病的首选方法,因其创伤小、恢复快、术后并发症少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。尽管此类手术为微创操作,但患者在围术期仍需接受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,以确保手术安全、促进康复、预防并发症。本文将围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重点,介绍如何通过专业护理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。
术前护理的关键内容
术前护理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配合的心理状态,优化身体条件,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。首先,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的目的、流程及术后恢复特点,减轻其紧张和焦虑心理,增强治疗信心。
在术前饮食方面,通常要求患者于术前6至8小时禁食、禁饮,以防麻醉期间发生误吸。若患者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基础病,应按医嘱稳定相关指标,必要时协同其他专科进行术前评估与干预。术前进行血常规、肝功能、凝血功能、心电图等检查可评估手术耐受性,发现潜在风险。
术前还需进行清洁卫生准备,特别是手术区域皮肤消毒与剃毛处理,以降低术中感染风险。肠道准备一般不作为常规操作,但对于有胃肠胀气或便秘史的患者,可酌情使用通便药物。术前护理还包括生命体征监测、建立静脉通道、确认过敏史与药物使用史,并协助患者完成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等程序,确保每一个环节科学有序。
术中护理的配合保障
手术过程中护理团队主要负责协助麻醉、配合手术器械管理、监测生命体征以及防范术中意外发生。腹腔镜手术虽为微创,但仍需在患者腹部建立人工气腹,这一过程可能对呼吸、循环系统造成一定影响,特别是老年人或基础疾病患者,术中需严密监测血压、心率、血氧饱和度等指标,及时应对波动情况。
术中无菌操作至关重要,器械护士需确保所用手术器械准备齐全、传递迅速,避免器械污染和误用,同时记录关键操作时间点与物品使用情况。体位护理同样重要,腹腔镜手术多采用仰卧或头高足低体位,护理人员需协助固定肢体,保护压迫部位皮肤,防止术后压疮或神经牵拉损伤。在整个手术过程中,护理团队需与术者紧密协作,提高效率,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。
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
术后护理是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重点在于观察病情变化、促进伤口愈合、防止并发症并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日常生活。由于腹腔镜手术切口小、恢复快,患者术后多能于24小时内下床活动,但仍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,特别是术后早期是否出现出血、感染、胆漏等异常情况。
术后疼痛处理尤为重要,尽管微创手术较开放手术疼痛程度低,但部分患者术后仍会有肩背放射性疼痛或腹部胀痛,常因气腹残留所致。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、咳嗽训练及适度翻身活动,有助于排气、缓解不适,并防止肺部并发症如肺不张或感染。
饮食恢复需循序渐进,通常术后6小时可尝试少量温水或清流质,若无恶心呕吐,则可逐步恢复至半流、软食再到普通饮食。护理人员应强调低脂、易消化饮食,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刺激胆道,引发不适。术后尿管及引流管管理也很关键,应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、量与颜色,记录并及时反馈异常。
出院前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健康宣教,包括注意保持切口清洁干燥、按时服药、合理饮食、避免剧烈活动与过早负重等。同时提醒患者警惕发热、剧烈腹痛、黄疸、引流异常等并发症征象,必要时及时回医院复查。良好的术后随访制度将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干预,进一步保障疗效。
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属于成熟的常规微创手术,但科学的围术期护理对于提升手术安全性、促进患者康复仍具有重要意义。从术前心理疏导与身体准备,到术中严密监护与规范配合,再到术后细致观察与个性化康复指导,护理工作贯穿整个手术流程,直接关系患者预后与满意度。临床护理人员应不断提升专业能力,以温暖、周到、科学的服务为患者手术之路保驾护航,助力其顺利恢复健康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