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护生命“呼吸线”:呼吸危重症护理全解析
呼吸是生命最基本的节律,但当呼吸系统遭遇重创,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成为与死神的较量。呼吸危重症患者(如急性呼吸衰竭、重症肺炎、ARDS等)的护理,是医疗团队与时间赛跑的战场。本文将用通俗语言揭开呼吸危重症护理的神秘面纱,帮助患者及家属理解关键护理措施。
一、生命通道的“守护者”:气道管理
护理核心:
1. 人工气道维护
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是维持呼吸的“生命通道”,但可能引发感染或损伤。护士需每日检查导管位置,用无菌技术更换固定带,防止导管移位或压迫皮肤。
2. 痰液“清道夫”
危重症患者常因无力咳嗽导致痰液积聚。护士采用“三步吸痰法”:先吸口腔分泌物,再吸气管内痰液,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。吸痰时需严格无菌操作,避免将细菌带入下呼吸道。
3. 气道湿化“保湿术”
人工气道会破坏气道自然湿润环境。护士通过持续滴入0.45%氯化钠溶液,保持气道湿度在60%-70%,防止痰液干结形成“痰栓”。
二、氧气“生命线”:精准氧疗
护理要点:
1. 氧疗方式选择
• 鼻导管:适合轻症患者,氧流量1-5L/min。
• 面罩:用于中重度缺氧,氧浓度可达40%-60%。
• 高流量湿化氧疗(HFNC):通过加热加湿装置提供精准氧浓度,减少呼吸做功。
2. 动态调整策略
护士每15分钟监测血氧饱和度,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调整氧疗方案。例如,Ⅰ型呼吸衰竭(缺氧为主)可短期高浓度吸氧;Ⅱ型呼吸衰竭(缺氧+二氧化碳潴留)需持续低流量吸氧,避免抑制呼吸中枢。
三、呼吸机“协同战”:机械通气护理
关键措施:
1. 参数“黄金配比”
护士根据患者体重、肺顺应性设置潮气量(通常4-8ml/kg),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肺损伤。同时调节呼气末正压(PEEP),防止肺泡塌陷。
2. 人机同步“舞蹈”
观察患者胸廓起伏与呼吸机送气是否同步,若出现“呼吸对抗”(患者用力呼吸与机器送气冲突),需调整触发灵敏度或使用镇静剂。
3. 并发症“防火墙”
每日检查呼吸机管路是否漏气,监测气道压力防止气压伤。定期进行口腔护理,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(VAP)风险。
四、全身支持“后勤部”:多维度护理
综合护理:
1. 营养“弹药库”
危重症患者每日需25-30kcal/kg热量,护士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提供蛋白质、脂肪和微量元素,同时监测血糖防止代谢紊乱。
2. 早期活动“康复键”
病情稳定后,护士协助患者进行床边坐立、踝泵运动等,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。研究显示,早期活动可使机械通气时间减少2.5天。
3. 心理“减压阀”
气管插管患者常因无法说话产生焦虑,护士通过手势板、写字板与其沟通,每日安排家属视频探视,增强患者康复信心。
科技与人文的“交响曲”
呼吸危重症护理是医学科技与人文关怀的融合。从精准的气道管理到个性化的康复计划,从呼吸机的参数调整到心理支持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专业与爱心。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,更是这场生命保卫战的关键。让我们携手,为每一次呼吸保驾护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