幽门螺杆菌感染:胃病的“隐形推手”如何预防?

 


 

在我们的胃里,有一种被称为“胃部隐形推手”的细菌——幽门螺杆菌。它能在强酸性的胃液中顽强生存,长期潜伏可能引发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。这种细菌的感染率在全球范围内超过50%,我国平均感染率达43%,但通过科学预防措施,我们完全能降低感染风险。
幽门螺杆菌如何“入侵”胃部?
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,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是主要传染源,传播途径主要依赖人际接触,有口-口传播和粪-口传播是两大核心途径。共用餐具、接吻、口对口喂食等行为都可能让细菌通过唾液交换进入人体;而接触被污染的食物、水源,或未彻底清洁的餐具,也可能让细菌通过消化道定植胃部。这种细菌的生存能力极强,可在自来水中存活4-10天,在餐具上存活数小时,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卫生细节至关重要。
感染后可能引发哪些胃部危机?
幽门螺杆菌的破坏力远超想象。它首先会破坏胃黏膜的黏液屏障,让胃酸直接侵蚀胃壁,引发慢性胃炎。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隐痛、餐后饱胀、反酸嗳气等症状,但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“普通胃病”而延误治疗。随着细菌持续释放毒素,胃黏膜会逐渐出现萎缩、肠化生等癌前病变,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。研究显示,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-6倍。
预防感染的五大关键防线
阻断“病从口入”:避免生食是预防的第一道关卡。生肉、生海鲜中可能携带幽门螺杆菌,需确保食物充分加热至中心温度达70℃以上。同时,坚决杜绝饮用生水,自来水需煮沸后饮用,桶装水需在3天内喝完。餐具卫生同样不容忽视,建议每日用沸水煮烫餐具10-15分钟,或使用消毒柜进行紫外线杀菌。
切断人际传播链:家庭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高危场所。若家庭成员已确诊感染,需立即实行分餐制,使用公筷公勺夹取食物,避免唾液交叉污染。餐具应专人专用,定期消毒。特别要警惕母婴传播,避免将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孩子,或用嘴试奶瓶温度等行为。
强化口腔防护:幽门螺杆菌可在牙菌斑中存活,因此口腔清洁至关重要。每日早晚刷牙需持续3分钟以上,配合使用抑菌漱口水可减少口腔细菌数量。定期进行口腔检查,及时治疗龋齿、牙周炎等疾病,防止细菌通过破损的口腔黏膜进入消化道。
构建饮食免疫屏障:饮食结构直接影响胃部健康。增加新鲜蔬菜、水果的摄入,其富含的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能增强胃黏膜抵抗力。适量食用大蒜、洋葱等含硫化合物食物,其天然抗菌成分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。同时需减少腌制食品、高盐饮食的摄入,这类食物会破坏胃黏膜屏障,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。
定期筛查早干预: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幽门螺杆菌检测。检测方法中,碳13/碳14呼气试验具有无创、准确的优势,只需吹气即可完成检测。若检测结果呈阳性,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。目前主流的“铋剂四联疗法”通过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,配合两种抗生素和铋剂,14天疗程的根除率可达90%以上。
特殊人群的防护要点
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、老年人,以及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慢性病患者,需建立更严格的防护机制。儿童餐具应每日消毒,避免与成人混用;老年人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,监测胃黏膜变化;慢性病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药物前,建议先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,必要时先根除感染再开始用药。
幽门螺杆菌感染并非不可战胜。通过科学预防措施,我们完全能将感染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。记住:分餐用公筷、生食要避免、口腔常清洁、检测需定期,这四句口诀就是守护胃部健康的“金钟罩”。当出现上腹疼痛、反酸嗳气等症状时,务必及时就医,早发现、早治疗,让幽门螺杆菌无处遁形。

首页    江苏23年    健康科普    幽门螺杆菌感染:胃病的“隐形推手”如何预防?
大竹县第三人民医院 内科 王书琴
浏览量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