肩袖损伤术后,肩关节护理技巧
肩袖损伤术后的恢复质量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护理的科学性。肩袖作为肩关节稳定和活动的关键结构,术后需要经历炎症消退、组织愈合、功能重建的过程,不当护理可能导致肌腱愈合不良、关节粘连或活动受限。科学的护理既能保护修复的肩袖组织,又能为后续康复锻炼奠定基础,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。
术后早期护理:保护修复组织,控制炎症反应
伤口与体位管理:术后需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,避免沾水或污染,按医生指导定期更换敷料,观察伤口有无红肿、渗液等感染迹象。体位摆放以保护肩关节为原则,睡觉时可在患侧肩下垫软枕,保持肩关节轻度外展(避免内收、内旋),减少修复肌腱的张力;日常活动时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固定患肢,使肩关节处于放松状态,避免无意识活动导致肌腱牵拉。
疼痛与肿胀控制:术后早期出现疼痛、肿胀属正常反应,可通过冷敷(术后48~72小时内)减轻局部炎症,用毛巾包裹冰袋轻敷肩关节周围,每次15~20分钟,间隔1~2小时重复一次,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。疼痛明显时按医嘱服用止痛药物,避免因疼痛不敢活动或过度活动,保持舒适的疼痛控制状态,为后续康复创造条件。
避免早期不当活动:术后4~6周内是肌腱愈合的关键期,需严格限制肩关节主动活动(如自行抬臂、外展),避免过度外旋或负重,防止修复的肌腱再次撕裂。可进行腕部、手部的主动活动(如握拳、伸指),促进上肢血液循环,减轻肿胀,但活动范围需局限于肘部以下,避免牵动肩关节。
中期康复护理:渐进式活动,预防关节粘连
被动活动与活动度训练:术后6周左右,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开始肩关节被动活动,由他人或借助器械辅助进行前屈、外展、内旋等动作,逐步扩大活动范围。动作需缓慢平稳,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原则,重点是预防关节粘连,恢复正常活动度。
轻柔肌力训练:在被动活动基础上,逐步加入轻柔的主动辅助训练,如用健侧手辅助患侧手臂进行小范围抬臂(前平举至与肩同高),或借助弹力带进行低负荷外旋训练(保持肘部贴紧身体,缓慢旋转前臂)。训练以增强肩袖周围肌肉(如冈上肌、冈下肌)力量为目标,避免过度用力或负重,防止增加肌腱负担。
日常生活姿势管理:中期活动时需注意避免肩关节过度负重(如提重物、举高取物),日常穿衣、洗漱等动作可借助辅助工具(如长柄梳子),减少患侧肩关节的主动用力。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,避免含胸驼背(会增加肩关节压力),站立时挺胸收腹,使肩关节处于自然放松的位置,为组织愈合提供有利环境。
后期功能护理:强化肌力,恢复日常功能
渐进式抗阻训练:术后3个月后,根据愈合情况逐步增加抗阻训练强度,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肩关节外展、后伸训练,或通过哑铃(低重量开始)进行前平举、侧平举训练,增强肩袖及三角肌力量,提高肩关节稳定性。
功能性动作整合:将肌力训练与日常动作结合,如练习梳头、穿衣、举物等动作,模拟日常生活场景,提高肩关节的实用功能。动作从简单到复杂,先完成无负重动作,再逐步加入轻负荷(如持水杯),确保动作协调、稳定,避免因代偿动作(如耸肩、侧身)导致其他部位劳损。
长期保护与习惯养成:术后恢复期内避免肩关节过度劳累或突然用力(如投掷、搬重物),运动时选择对肩关节压力小的项目(如游泳、散步),避免打羽毛球、篮球等需要剧烈挥臂的运动。注意肩部保暖,避免受凉(寒冷可能诱发肌肉痉挛),日常可进行肩部热敷或按摩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。定期复查,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训练计划,避免因盲目锻炼导致二次损伤。
肩袖损伤术后的护理,核心是“分阶段保护与渐进式康复”,早期侧重保护修复组织,中期预防粘连,后期强化功能,每个阶段的护理目标与方法不同,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。科学的护理不仅能促进肌腱愈合,还能为康复锻炼提供安全基础,帮助患者最大限度恢复肩关节功能。才能在恢复期内稳步进步,减少并发症,回归正常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