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咳嗽总不好?中医从“肺”“脾”“肾”找原因

 

 


生活中,有些人咳嗽一拖就是好几周,甚至几个月,吃了止咳药也只能暂时缓解,去医院查过肺部影像、支气管镜,甚至过敏原检测,也没发现太大问题。于是,很多人会困惑:咳嗽到底是怎么回事?在中医的视角里,咳嗽不仅是呼吸道的反应,更是身体整体功能失调的信号。尤其是那些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,往往涉及“肺”“脾”“肾”三大系统,只有找准原因,才能标本兼治。
肺—咳嗽的“第一现场”
中医认为,“肺主气,司呼吸,开窍于鼻”,它是空气进出的门户,也是最容易受到外邪侵犯的脏腑。外感风寒、风热、燥邪,或者长期吸入粉尘、烟雾等刺激物,都会让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,从而出现咳嗽。肺气失宣时,痰液不易排出,就会反复刺激气道,形成“咳、痰、喘”的循环。
肺气虚的人,常表现为声音低弱、气短懒言、动则咳,遇冷风容易加重;肺阴虚的患者,则常有干咳少痰、口干咽燥、午后或夜间咳重。这样的咳嗽,如果只用止咳药压制,很可能会掩盖症状,让病情迁延不愈。中医强调,要根据寒热虚实不同,分别给予宣肺、润肺、清肺或补肺的调理方法,让肺功能恢复正常,咳嗽才会彻底好转。
脾—痰湿的“制造厂”
在不少慢性咳嗽患者中,肺只是“执行者”,而真正的幕后推手是脾。中医讲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,脾胃运化功能一旦下降,水湿就容易积聚成痰,这些痰又会通过肺排出,形成久咳不断。尤其是脾虚的人,往往伴有食欲不振、腹胀、大便稀溏,舌苔白腻,一遇寒凉或油腻食物就会咳痰增多。
这种咳嗽多在早晨或饭后加重,痰多稀白,咳完感觉轻松一些,但很快又有痰。调理上,中医会注重健脾祛湿,改善脾的运化能力,同时减少痰液的生成。除了用药,还要配合饮食调整——少吃生冷油腻,增加易消化、温和的食物,比如山药、薏米、陈皮、白扁豆等,让脾胃逐渐恢复“加工能力”,痰湿减少了,咳嗽自然减轻。
肾—久咳不愈的“根源”
有些人咳嗽时间久了,即便肺和脾的功能调理过来,依然会出现动则气短、咳声无力、夜间咳甚至伴有腰膝酸软。这时,中医会考虑到“肾不纳气”的问题。肾与呼吸的关系密切,肾气不足时,吸入的清气难以固摄在体内,就容易“上逆”为咳。
尤其是老年人、体质虚弱或久病体虚的患者,更容易出现这种“虚喘咳嗽”。肾阴虚的人咳嗽多伴有潮热盗汗、咽干口燥;肾阳虚者则多畏寒怕冷、四肢不温。治疗时,中医会在固护肺气的基础上,配合温补肾阳或滋补肾阴的方药,让“纳气”功能恢复,慢性咳嗽才不会反复发作。
调养建议—三脏同调,咳嗽自然消
慢性咳嗽在治疗的时候,不仅要吃药,更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,选择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系统干预措施。第一,在生活起居方面,要做到避免复感风寒,重点是头颈、背部及足部保暖;居室室内湿度适宜,避免干燥。其次,要注意饮食方面的内容,在饮食原则角度,“温、软、淡、润”,宜进新鲜蔬菜、容易消化的谷类食和润肺食物,禁辛辣、油炸、生冷之品,保障合理饮食,提高自身免疫力。
另外,可结合中医外治法,如艾灸肺俞、足三里、关元等温阳补气、增强免疫力的穴位,或八段锦、太极拳等舒缓的体操锻炼气血运行、脏腑功能等。最重要的是,在治疗的时候,应该结合自身的体质及症状请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,切忌不问病机、盲目套用他人经方。
温馨提示
生活中,慢性咳嗽提醒你,身体里的平衡已经被打破,中医调养讲究“肺居上,脾居中,肾居下”,搞清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,再对号入座就精准了。切不能单纯依靠止咳药堵住症状,而是肺气要顺畅、脾运要健旺、肾气要足,这样才有希望不再反复咳嗽。咳嗽虽是小问题,但拖久了可能酿成大祸,所以该重视的时候就该重视,好好关心一下自己的肺,顺便照顾一下脾气和肾气,让自己的呼吸系统真正硬起来。

首页    25年    中医    慢性咳嗽总不好?中医从“肺”“脾”“肾”找原因
四川省会东县人民医院 中医康复科 张秋莹
浏览量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