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防静脉血栓肿瘤护理的重要一环

 
 


很多人一听到“血栓”,就会觉得离自己很远,其实并非如此。特别是肿瘤患者,由于长期卧床、化疗药物影响以及身体状态特殊,更容易发生静脉血栓。血栓一旦脱落,可能引起肺栓塞,危及生命。预防静脉血栓已经成为肿瘤护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。本文将用通俗的语言,带大家认识什么是静脉血栓、肿瘤患者为何高危,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学预防。
1.静脉血栓为何找上肿瘤患者
1.1血液“变稠”的风险
肿瘤会分泌一些特殊物质,使血液更容易凝固,就像往水里加了“胶水”,变得黏稠。化疗、放疗等治疗,也会破坏血管内壁,增加血液流动受阻的机会。这种情况下,血液就可能形成血栓,尤其是在腿部深静脉。很多患者会感觉到下肢发沉、麻木,这往往与血流不畅有关。血液一旦变“稠”,就像管道里的水被掺进了沙子,血管更容易堵塞,从而埋下危险隐患。
1.2长时间卧床的影响
很多肿瘤患者因为手术恢复、治疗副作用或体力下降,需要长时间卧床。缺少活动时,下肢血液循环减慢,就像河水不流动,容易积聚杂质。血液在下肢“滞留”过久,血栓就会趁机形成。尤其是腿部肿胀、酸痛,往往就是危险信号。久卧不动还会导致肌肉失去对血管的“泵压作用”,血液像堵在一个弯道里一样缓慢流动,因此卧床患者的血栓风险比普通人要高得多。
1.3药物与导管的作用
在治疗过程中,患者常需要静脉输液或植入中心静脉导管。导管就像一根“异物”放在血管里,会刺激血管内壁。再加上某些药物可能增加凝血倾向,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,静脉血栓的风险就更高了。尤其是化疗药物,它们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,也会损伤血管。导管如果留置时间过长,还可能导致局部炎症,使血液更容易凝固。合理使用导管并定期观察十分重要。
2.如何在护理中有效预防血栓
2.1保持适度活动
哪怕只是简单地在床上活动脚踝、抬高下肢,或者坐起后轻轻走几步,都能促进血液流动。护理人员会鼓励患者做简单的肢体运动,比如“脚尖画圈”,帮助下肢血液回流。对于条件允许的患者,每天定时下床活动,是预防血栓的关键。除了下肢锻炼,手指握拳、手臂伸展等动作也能改善循环。即便身体较虚弱,护士也会指导进行床上被动运动,让血液流动起来,避免“久坐久躺”的危险。
2.2合理使用弹力袜和间歇加压装置
医用弹力袜能给下肢静脉施加压力,就像帮血管穿了一层“紧身衣”,让血液更顺畅地回流到心脏。对于长时间卧床或手术后的患者,还可以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,这是一种机械方法,能模拟走路时小腿肌肉的挤压,降低血栓风险。护理人员会根据患者腿部情况选择合适的型号和压力等级,并提醒注意袜子的清洁和舒适度,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。持续坚持使用,才能真正发挥防血栓的作用。2.3药物预防与日常饮食
有些高危患者,医生会开具抗凝药物来降低血栓风险。护理人员要提醒患者按时用药,并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。同时,日常饮食也很重要,多吃新鲜蔬果,保持充足水分,避免血液过于浓稠。过多高脂肪食物会增加血液黏稠度,应该适量控制。还要注意避免长期饮酒和大量咖啡因摄入,因为这些都会影响血液状态。饮食均衡、规律作息,加上药物治疗,能让防护效果更稳定。患者还应学会自我观察,比如留意牙龈出血、皮肤淤青等情况,及时向医生反馈,这样才能在预防血栓的同时,确保用药安全。
静脉血栓在肿瘤患者中并不少见,它常常悄然发生,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。做好预防,就像给身体加上一道隐形的“防护网”。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,不仅要帮助患者保持肢体活动、指导使用弹力袜,还要密切观察腿部是否出现肿胀或疼痛。家属也应积极参与,提醒患者按时服药、注意饮食和补水。只要护理到位、生活细节重视,大多数血栓风险都能提前避免。科学的护理和警觉的观察,是保障肿瘤患者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。

首页    江苏23年    健康科普    预防静脉血栓肿瘤护理的重要一环
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  吴新慧
浏览量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