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高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专业护理措施
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,具有高致残率特点。发病后,患者常出现肢体肌力下降、语言表达障碍、吞咽功能异常等问题,导致穿衣、进食、行走等基本生活活动受限,严重降低生活质量。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功能障碍、减少并发症、提升日常生活能力的关键。下面从基础护理、康复训练、心理支持、病情监测四大核心维度,详细介绍针对性护理措施。
脑梗死偏瘫患者因肢体活动受限,长期卧床易引发压疮、肩关节半脱位、下肢深静脉血栓等问题。护理人员需严格执行每2小时翻身1次的制度,翻身时采用“轴式翻身法”,即保持头、颈、躯干呈一条直线,避免拖、拉、推等动作损伤皮肤。卧位摆放需根据患者瘫痪侧别调整:仰卧位时,在患侧肩部下方垫5~8cm厚软枕,使肩部前伸,防止肩关节后缩脱位;患侧髋关节外侧垫软枕,避免下肢外旋;膝关节下方垫薄枕,保持膝关节微屈,减轻关节压力。侧卧位(推荐患侧在上)时,患侧上肢前伸、掌心向上,下方垫软枕支撑;下肢屈髋屈膝,垫软枕于两腿之间,维持肢体功能位。
压疮是卧床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,需重点预防。每日早晚用温水为患者擦拭全身,尤其关注腋窝、腹股沟、颈部等易出汗部位,擦拭后涂抹温和润肤露保持皮肤滋润。对于大小便失禁患者,需及时更换纸尿裤或护理垫,更换时用温水清洁会阴部及肛周皮肤,涂抹护臀膏保护皮肤屏障,避免尿液、粪便刺激引发皮炎。促进神经功能修复。饮食需遵循低盐(每日<5g)、低脂、高蛋白、高膳食纤维原则:吞咽功能正常者,给予软食或半流质饮食,咀嚼能力较差者,可将食物切碎、煮烂,或使用破壁机打成糊状。对于吞咽困难(洼田饮水试验 Ⅲ 级及以上)患者,需遵医嘱实施鼻饲饮食,鼻饲前需用注射器抽取胃液,确认胃管在胃内后方可喂食。康复训练需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(体温<38℃、血压<160/100mmHg、心率60~100次/分)、神经症状不再进展 48 小时后开始,遵循“循序渐进、个性化”原则,逐步提升患者自主生活能力。
运动性失语:患者能理解语言但无法表达,训练从发音器官运动开始,如鼓腮、伸舌、张闭口训练,再逐步练习单音节,双音节,最后过渡到短句,每日训练2次,每次20~30分钟。
穿衣训练:选择领口宽松、袖口有松紧带的衣物,训练时先穿患侧上肢,再穿健侧上肢;脱衣时先脱健侧,再脱患侧,每日训练1~2次,逐步减少协助,鼓励患者自主完成。
进食训练:为患者配备带吸盘的防滑碗、宽柄防滑勺,训练用健侧手进食。初始可先训练抓握勺子、舀取软食,再逐步过渡到进食固体食物,进食时保持患者坐位或半坐位,避免仰头进食,防止呛咳。
洗漱与如厕训练:洗漱台旁安装扶手,训练患者用健侧手刷牙、洗脸;如厕时使用坐便器,旁侧安装扶手,训练患者借助扶手站立、转身坐下,初期需护理人员在旁协助,逐步提升独立如厕能力。
护理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:每日观察意识状态(清醒、嗜睡、昏迷)、生命体征(体温、血压、心率、呼吸),记录肢体肌力、语言功能恢复情况;观察进食后有无呛咳、呕吐,尿液颜
色、尿量(正常每日 1500~2000ml),皮肤有无红肿、破损。针对常见并发症采取预防措施:预防肺部感染需每日定时翻身拍背(每2小时1次,拍背时从下往上、从外向内),鼓励患者主动咳嗽排痰;预防泌尿系统感染需鼓励患者多饮水(每日1500ml 以上,心肾功能正常者),留置导尿患者每周更换导尿管 1 次,每日用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;预防深静脉血栓需每日为患者进行下肢被动按摩(从脚踝向大腿方向,每次15分钟,每日2次),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脚踝,必要时穿戴医用弹力袜。
通过科学的基础护理降低并发症风险,个性化的康复训练重建功能,有效的心理干预增强信心,全面的病情监测保障安全,才能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自主生活能力,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