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抖别慌!中医神经内科探寻震颤根源

 

 

认识手抖:症状与表现
手抖,医学上称为震颤,表现为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不随意地有节律性颤动。手部震颤是最为常见的类型,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多种情况。意向性震颤在执行动作时出现,比如伸手去拿杯子,在接近杯子的过程中,手部抖动会愈发明显,多见于小脑病变等情况。静止性震颤则是在肢体静止时出现,典型的如帕金森病患者,手部会像搓丸样抖动,在安静状态下抖动明显,活动时反而减轻。姿势性震颤常因维持某种姿势而诱发,如将手臂伸直平举,手部就会出现震颤,特发性震颤多属于此类。
中医视角:多维度探寻震颤根源
气血亏虚:中医认为,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。气血充足,方能滋养全身经络、脏腑和肢体。若气血亏虚,肢体失于濡养,就容易引发震颤。长期的慢性疾病、过度劳累、饮食营养摄入不足等都可能导致气血亏虚。当气血虚弱时,肌肉筋脉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供应,就如同禾苗缺乏水分滋养,变得枯萎无力,从而出现抖动现象。患者除了手抖外,还可能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、头晕眼花、神疲乏力、心悸失眠等症状。
肝肾阴虚:肝在中医理论中主筋,肾主骨生髓,肝肾同源,相互滋养。若肝肾阴虚,阴不制阳,虚风内动,就会引发震颤。随着年龄增长,人体肝肾逐渐亏虚;或长期熬夜、房劳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,也会损耗肝肾之阴。肝肾阴虚的患者,除手抖外,常伴有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失眠多梦、五心烦热、潮热盗汗等症状。这类患者的手抖往往较为细微,但持续存在,且在情绪激动、劳累后加重。
风痰阻络:风邪与痰湿相互勾结,阻滞经络,气血运行不畅,也会导致震颤。饮食不节,过食肥甘厚腻,损伤脾胃,脾失健运,水湿内生,凝聚成痰;再加上外感风邪,或体内阳气变动化风,风痰相合,流窜经络,使得筋脉失养,从而出现手抖。风痰阻络型震颤的患者,手抖常伴有肢体麻木、眩晕、胸闷、恶心、舌苔白腻等症状,其手抖可能呈发作性,时轻时重。
中医神经内科的应对策略
中药调理:根据不同的病因,中医神经内科医生会开具针对性的中药方剂。对于气血亏虚者,常采用八珍汤等方剂进行加减,以补气养血、濡养筋脉。方中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补气,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黄养血,通过气血双补,改善肢体震颤症状。针对肝肾阴虚型震颤,一贯煎、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较为常用,以滋养肝肾之阴,平息内风。对于风痰阻络的患者,选用导痰汤合天麻钩藤饮,化痰熄风、通络止痛。肝郁化火型震颤,则以丹栀逍遥散加减,疏肝理气、清肝泻火。中药调理注重从整体出发,调整人体阴阳平衡,从根本上改善震颤症状。
针灸治疗:针灸是中医治疗震颤的有效手段之一。通过针刺特定穴位,可调节人体经络气血,起到疏通经络、平肝熄风、化痰通络等作用。常用穴位包括上肢的合谷、曲池,下肢的足三里、三阴交,以及头部的百会、风池等。合谷穴为人体重要穴位,能疏风解表、通络止痛;曲池穴可清热利湿、调和气血;足三里是保健要穴,能健脾和胃、扶正培元;三阴交则可滋阴补肾、健脾利湿。百会穴升提阳气,清利头目;风池穴祛风解表、清利头目、通络止痛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,医生会合理选取穴位,制定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,一般每周进行2-3次针灸治疗,经过一定疗程,多数患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。
推拿按摩:专业的推拿按摩也能帮助缓解震颤症状。按摩师运用揉法、按法、推法等手法,对患者肢体的肌肉、经络进行按摩。通过按摩,可放松紧张的肌肉,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促进气血运行,从而减轻手抖。例如,按摩上肢的肌肉,从肩部开始,沿着手臂肌肉的走向,由上至下轻轻揉按,每次按摩 10-15分钟,能有效缓解上肢肌肉的紧张。按摩颈部和腰部的肌肉也至关重要,这些部位的肌肉紧张可能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运行,加重震颤症状。定期进行推拿按摩,有助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控制手抖情况。

首页    中医文化    手抖别慌!中医神经内科探寻震颤根源
献县中医医院 朱利娜
浏览量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