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液样本的采集、处理、运送及注意事项
抽血在体检和疾病检查中极为常见,虽看似简单,实则流程复杂。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,必须保证血液样本的高质量,因此需对采集、运送、处理及保存的全过程进行严格规范,并遵循相关注意事项。
血液样本的采集
静脉采集法
采集步骤:核对被采集者的个人信息以及检验项目,依照检验项目的血液采集要求,准备对应的容器,于被采集者坐位或卧位的情况下,穿刺静脉血管进行血液采集,一般为前臂肘窝的正中静脉,如为普通采血法,采血期间,血液会沿着容器壁缓慢进入试管内,采集完毕后,取下针头,指导被采集者按压采集处,做止血处理。
注意事项:保持体位正确且一致,在采集过程中不得更换体位;采血时仅进行外抽,避免内推,动作须迅速以缩短止血带的使用时间,提升穿刺技能。成功穿刺后,尽快取下针头,使血液缓慢流入容器,避免剧烈摇晃;根据检验项目做好相应准备:生化检验需禁食8-12小时,避免摄入高脂高蛋白食物及饮酒;葡萄糖耐量试验需保证碳水化合物摄入,并停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至少1周;碘-131试验前1个月停用含碘物品;血培养应在停药后1周或抗生素使用前进行采集,若无法停药,则应在下次用药前采集;静脉输液或乳腺切除者,应取对侧手臂进行采血;确保采血器材的无菌状态;采血时间应安排在上午9时前或其他检查治疗前;无特殊需求,2周内采血不超过2-3次;采血量不得超过总血量的10%-15%或体重的1%。
动脉采集法
以桡动脉、肱动脉最为常见,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其他动脉,采集前需要对穿刺处做消毒处理,针头呈30°-45°刺入,确保血液顺利进入注射器内。
真空采集法
双向针的一端在持针器的帮助下刺入静脉,另一端插入真空试管内,血液在负压作用下自动流入试管内。由于在完全封闭状态下采血,避免了血液外溢引起的污染,并有利于标本的转运和保存。并依照检验的项目,选取适宜的盛血试管,例如:普通血清管、快速血清管、惰性分离胶促凝管、肝素抗凝管、血浆分离管、EDTA抗凝管、枸橼酸钠凝血试验管等。
血液样本的运送
血液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或妥善保存,以防止其成分发生改变。在运送过程中,需尽量缩短时间。若采集点与实验室距离较远,必须在1小时内完成血清或血浆的分离。严格控制运送温度,温度低于2℃容易导致溶血,从而影响检测结果。在温差较大的情况下,应选择合适的保温措施,如使用保温盒(20-30℃)、冰袋(2-8℃)、干冰(约-70℃)或液氮罐(约-150℃)。全程需密切监测温度变化,避免剧烈摇晃,确保平稳运送。
血液样本的处理
检验项目的不同,血液样本的处理方式不同,例如:血清分离时不需要使用抗凝剂,且分离速度较快;血清可分析抗体、营养素、脂蛋白、脂质、蛋白质(也可用血浆);血浆可从抗凝血中分离细胞组分得到;如不能立即分析血样组分,可分装放置于冰箱或液氮罐中保存,分装时需要依照检验项目确定分装数量、体积,且在处理血液样本时,做好个人防护。
血液样本的保存
血液采集完毕后,原则上需要立即检验,但是医院检验工作量较大,难以满足立即检验,遂需要以专业的方式做好血液样本的保存,首先需要盖好试管盖,将血液样本封存于采集管中,避免血液与外界空气接触,增加血液样本污染几率,同时将血液样本封存于采集管中,并置于冰箱内保存。如果保存时间较长,则需要提前做离心处理,分离血清,再放入冷冻柜中。放入时确保试管直立放置于试管架上,不可倾斜、摇晃,以免溶血,并要注意避光保存。如需做免疫学检验,保存时间不可超过一周。而保存时的温度为,血清血浆-80℃,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组分-150℃液氮罐中(该操作时,做好自我防护),如保存时间更长,需要酌情降低温度。且要注意做好保存设备的维护和检修,确保血液样本的质量。
要想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,确保血液样本质量是基础也是必然的一个环节,而在血液样本采集、运送、处理、保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,均伴有诸多的风险因素,易影响血液样本的质量,遂采集、运送、处理和保存这一过程均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,规避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