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,二者有区别,你分得清吗
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常被叫做“消化性溃疡”,因二者都与胃酸分泌异常、胃黏膜保护机制受损有关,症状都可能出现上腹痛,很多人分不清。但这两种溃疡在发病部位、疼痛规律等方面有很大不同,准确分辨对诊断和治疗很重要。
发病部位,“胃壁”与“肠壁”不同
两种溃疡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发病位置,这也是命名的依据。
胃溃疡:病变主要在胃黏膜,多发生在胃窦部(胃的下半部分)和胃角部(胃体与胃窦的连接处)。胃黏膜长期受胃酸、胃蛋白酶刺激,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破损,逐渐形成深度超过黏膜肌层的溃疡面,就像胃壁上烂了个小洞。
十二指肠溃疡:溃疡多在十二指肠球部(十二指肠与胃连接的起始段,形状像球形)。十二指肠是胃内食物和胃酸进入小肠的第一站,此处长期接触高浓度胃酸,且黏膜保护能力比胃壁弱,更容易出现溃疡。
疼痛规律,“餐后痛”与“空腹痛”不同
上腹痛是两种溃疡最典型的症状,疼痛和进食的关联度不同,这是普通人初步判断的重要依据。
胃溃疡: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痛。进食后,胃分泌大量胃酸消化食物,胃酸直接刺激胃溃疡创面,引发疼痛。食物逐渐消化排空,胃酸浓度降低,对创面的刺激减弱,疼痛在餐后2-3小时逐渐缓解。比如有人吃午饭1小时后上腹开始隐痛,下午3点左右痛感消失,可能是胃溃疡。
十二指肠溃疡:空腹时痛,进食后缓解。空腹时(如两餐之间、凌晨),胃内没有食物中和胃酸,大量胃酸直接流入十二指肠,刺激球部溃疡面,导致疼痛。进食后,食物中和部分胃酸,减少对溃疡面的刺激,疼痛迅速缓解。不少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凌晨会被痛醒,吃点面包、喝杯牛奶后痛感消失,就是这个原因。
并发症与治疗,需针对性处理
两种溃疡长期不治疗都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,但并发症类型和治疗侧重点略有不同。
并发症差异:胃溃疡长期发展可能引发胃出血(呕血、黑便)、胃穿孔(突发剧烈腹痛),少数胃溃疡(尤其是较大、病程长的溃疡)可能癌变。所以胃溃疡患者要定期复查胃镜,监测溃疡变化。十二指肠溃疡的并发症主要是出血、穿孔、幽门梗阻(胃酸和食物无法正常进入小肠,导致呕吐),极少癌变,但反复出血可能导致贫血,影响身体健康。
治疗侧重:二者治疗的核心都是抑制胃酸分泌(如使用奥美拉唑、雷贝拉唑等药物)和保护黏膜(如硫糖铝、枸橼酸铋钾),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,要联合抗生素根治。胃溃疡患者治疗时更注重增强胃黏膜修复能力,药物选择上可能搭配促进黏膜再生的药物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要更严格地控制空腹时的胃酸分泌,比如夜间睡前可能需要额外服用一次抑酸药,避免凌晨疼痛。
预防从生活习惯做起!
不管是哪种溃疡,预防的核心都是减少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,维持胃酸分泌节律。需做到以下几点:第一,规律饮食。三餐定时定量,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期空腹,少吃辛辣、过酸、过烫的食物,减少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刺激。第二,根治幽门螺杆菌。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,要及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根治,避免细菌长期损伤黏膜。第三,减少药物伤害。长期服用布洛芬、阿司匹林等药物的人,要在医生指导下搭配胃黏膜保护剂,避免药物直接损伤胃黏膜。第四,调节情绪。长期精神紧张、焦虑会打乱胃酸分泌节律,日常可通过运动、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,保持情绪稳定。
总之,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虽同属消化性溃疡,但通过疼痛与进食的关系等特点可初步区分。若出现反复上腹痛,要及时就医,通过胃镜检查明确诊断,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。早发现、早治疗,配合良好生活习惯,两种溃疡都能有效治愈,降低并发症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