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析患者必知:血液透析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方法
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系生命的关键手段,通过体外循环清除体内代谢废物与多余水分,维持电解质平衡。但长期治疗中,患者常面临各类不适与操作相关问题,掌握科学应对方式,是提升治疗安全性与生活质量的核心。
透析中常见身体不适及应对
低血压:最频发的急性风险
低血压发生率达20%-30%,多在透析1-3小时出现,表现为头晕、恶心、面色苍白、出冷汗,严重时意识模糊。
核心诱因:透析初期血流速度过快、脱水量/速度超标;透析前服降压药、进食过饱;老年或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差。
应对方法
出现不适立即按呼叫器,护士会暂停/减慢血流量、降低脱水量;
透析前1小时不进食,降压药需遵医嘱调整(勿自行服用);
反复低血压者,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透析液钠浓度,或采用35-36℃低温透析。
肌肉痉挛:突发的肢体酸痛
多发生于透析中后期,以下肢小腿为主,表现为肌肉紧绷、剧痛,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。
核心诱因:脱水过多过快致肌肉灌注不足;透析液钙浓度低或患者低钙、低钾;肢体长期固定致血液循环差。
应对方法
发作时缓慢勾脚尖、按摩小腿,护士会减慢脱水速度,必要时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酸钙;
透析间期控制饮水,每次透析前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%-5%;
日常适量吃高钙食物(如牛奶、豆制品,需遵医嘱避冲突),透析前不大量饮水/浓茶。
恶心呕吐:常见的肠胃反应
多在透析30分钟-1小时或结束前出现,伴腹胀、头晕,影响治疗进度。
核心诱因:毒素清除过快引发“失衡综合征”;低血压致胃肠道供血不足;对透析器/透析液过敏;空腹过久或环境闷热。
应对方法
恶心时平卧、头偏向一侧防误吸,护士会调整血流量,必要时注射止吐药;
首次透析或间隔久者,医生会降低血流量与透析器清除效率;
透析前吃少量清淡食物(如粥、馒头),保持环境通风,穿宽松衣物。
透析操作相关问题及处理
血管通路异常:“生命线”故障
血管通路(内瘘、导管)是透析关键,常见问题有内瘘血栓、导管感染、血流量不足,直接影响治疗。
内瘘血栓:突然“无震颤”
多在透析后24小时内或血压骤降时发生,表现为内瘘无震颤、无杂音,血管变硬。
应对方法
发现后立即就医,6小时内是溶栓黄金期,需药物溶栓或手术取栓;
透析后按压穿刺点15-20分钟(以不出血且有震颤为宜),避免过紧过久;
日常不在内瘘侧提重物、测血压、戴手表,睡觉时不压迫。
导管感染:管口“红、肿、流脓”
长期留置导管者易出现出口处感染(发红、肿胀、流脓),严重时引发全身发热、寒战。
应对方法
出口处发红时,每日用碘伏消毒、涂抗生素软膏,保持干燥不沾水;
发热寒战需立即告知医生,可能需做导管血培养并静脉用抗生素;
透析后遵医嘱用肝素盐水封管,换衣物时避免牵拉导管。
透析器反应:“过敏样”不适
少数患者对透析器材质(如醋酸纤维素)或透析液过敏,分速发型(A型)与迟发型(B型)。
A型反应:透析5-30分钟出现,表现为胸闷、呼吸困难、皮肤瘙痒、荨麻疹,严重时休克;
B型反应:透析1-2小时出现,仅轻微皮肤瘙痒、腹痛、恶心。
应对方法
A型反应需立即停透析,更换透析器管路,注射抗过敏药;
有过敏史者提前告知医生,选择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(如聚砜膜);
透析前核对透析器型号,确认无破损、不过期。
血液透析是长期过程,遇到问题无需恐慌。只要牢记科学应对方法,积极配合医护,做好日常护理,就能有效减少并发症,让治疗更安全顺利。医护团队是你的后盾,出现不适及时沟通,才能更好地维系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