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胃炎到胃癌:如何阻断疾病的“进阶”之路?


 

很多胃病患者会担心:“胃炎会变成胃癌吗?”其实,从普通胃炎到胃癌不是一下子就能发生的,它要经过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→萎缩性胃炎→肠上皮化生→异型增生→胃癌”这五个阶段,这个过程可能要几年甚至十几年。这期间,只要及时采取措施,就能有效防止癌变。
第一步:发现“危险信号”,分清胃炎类型
不是所有胃炎都会癌变。关键要分清胃炎类型,不要过度害怕也不要忽视风险。
普通胃炎(慢性非萎缩性胃炎):这是最常见的胃炎。多由饮食不规律、熬夜、压力大引起。症状是偶尔胃痛、餐后饱胀。这类胃炎胃黏膜没有萎缩,调整生活习惯就能恢复,几乎不会
癌变。
高危胃炎(萎缩性胃炎):胃黏膜出现“萎缩”(胃腺减少、功能下降),这是癌变的开始。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或只有轻微反酸、食欲下降,要通过胃镜检查才能发现。
出现以下情况,需警惕“高危胃炎”:一是胃痛频繁且没有规律,尤其夜间加重;二是体重不明原因下降,伴随贫血;三是大便颜色发黑或带血。出现这些信号,要及时做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,确定胃炎类型和风险程度。
第二步:抓住“干预好时机”,阻止癌变
萎缩性胃炎是阻止癌变的“好时机”。这时通过科学治疗和护理,可以逆转胃黏膜萎缩,避免向肠上皮化生、异型增生发展,应做好三件事:彻底清除幽门螺杆菌:数据显示,70%以上的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。它会持续损伤胃黏膜,加速癌变。如果检测发现感染,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“四联疗法”(2种抗生素+1种抑酸药+1种胃黏膜保护剂),疗程10-14天。停药1个月后复查,确保细菌彻底清除。修复胃黏膜,逆转萎缩:清除细菌后,要通过药物和饮食修复受损黏膜。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胃黏膜保护剂、维生素B12等药物,促进胃腺再生。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C、维生素E的新鲜蔬果(如橙子、菠菜),避免腌制、熏烤、过烫食物,减少胃黏膜刺激。定期复查,动态监测:萎缩性胃炎患者要建立“复查计划”。轻度萎缩者每年做1次胃镜;中度至重度萎缩者每6个月复查1次;如果出现肠上皮化生或轻度异型增生,要缩短至每3-6个月复查。一旦发现重度异型增生(癌前病变),要及时通过内镜下手术切除,可以100%阻止癌变。
第三步:长期“养胃护胃”,保护健康
即使胃炎治愈,如果不改变不良习惯,仍可能复发甚至加重。长期做好以下四点,才能彻底远离癌变风险:规律饮食“不折腾”:固定三餐时间,早餐要吃(避免空腹胃酸损伤黏膜),晚餐别吃太晚(睡前3小时不进食),每餐吃到七八分饱,避免暴饮暴食或饥一顿饱一顿。拒绝“伤胃习惯”:少喝浓茶、咖啡、烈酒,少吃辛辣、生冷、过甜食物;戒烟(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削弱胃黏膜保护屏障);避免长期熬夜(熬夜会导致胃酸分泌紊乱)。管理情绪“不气胃”:“压力大、爱生气”是胃炎复发的重要原因。焦虑、抑郁会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胃蠕动和胃酸分泌,导致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。日常可通过运动、听音乐、与人倾诉缓解压力,保持情绪稳定。高危人群“早筛查”:以下人群属于胃癌高危人群,要更早开始筛查:一是有胃癌家族史者(直系亲属患胃癌);二是40岁以上长期胃痛者;三是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者。这类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,每2年做1次胃镜,早发现、早干预。
从胃炎到胃癌,是一条“可以预防和控制”的路。多数人害怕癌变,却忽视了“萎缩性胃炎”这个关键干预期。只要在这个阶段及时治疗、定期监测、长期养护,就能有效阻止疾病变严重。胃的健康需要长期呵护。与其担心癌变,不如从现在开始,规律饮食、远离伤胃习惯,让胃炎真正“停止”,不再向胃癌发展。

首页    健康科普    从胃炎到胃癌:如何阻断疾病的“进阶”之路?
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中心卫生院 韩元辉
浏览量:0